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朝鲜战争突然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装备精良的美军展开了多次激烈交锋。在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中,志愿军部队屡创佳绩,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当属上甘岭战役。面对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强敌,处于劣势的志愿军官兵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一战果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虽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广受赞誉,但人们往往忽略了战胜美军的另一关键要素——坑道战术。这一重要战术体系的普及实施者正是陈赓将军。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陈赓先后三次奔赴朝鲜战场。尽管他并未亲自指挥过多场重要战役,但其发挥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战后某位美国军官评价道,陈赓的主要任务似乎不在于作战指挥,而更像是在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
【援越抗法归来 主动请缨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1950年6月,朝鲜半岛内战突然爆发。美国政府违反国际法准则,直接派遣军队介入朝鲜局势。此后,美方更蓄意将军事冲突范围扩大至中国东北边境区域,这一举动对1949年才宣告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造成了重大安全威胁。
面对严峻局势,毛泽东同志果断作出决策,在众多反对意见中坚持己见,最终指派彭德怀同志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进犯朝鲜的美国军队展开战斗。
陈赓对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决策表示坚决拥护,然而当时他正奉命在越南协助当地军民抵抗法国侵略者。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役爆发时,他因执行境外军事任务而未能及时赶赴朝鲜战场。
11月上旬,在成功结束边界战役后,始终牵挂祖国的陈赓将军终于从越南启程返回。
陈赓虽已返回国内,思绪却始终牵挂着朝鲜前线的战况。抵达北京后,他首先向党中央详细汇报了援越抗法工作的进展,随后立即郑重提出希望奔赴朝鲜战场参与作战的申请。
鉴于陈赓的健康状况,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建议他暂作休整后再赴前线。然而陈赓坦言,近期朝鲜战场的局势令他寝食难安,在梦中都萦绕着战事场景,这种迫切心情使他无法继续等待。
面对陈赓的再三坚持,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最终批准了他的请战要求。1950年12月,这位军事将领再次启程离开北京,前往朝鲜半岛投入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1月23日,历经长途跋涉的陈赓顺利抵达志愿军司令部,随即参与了彭德怀主持的关键军事会议。这次会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陈赓抵达前线后立即投入工作的具体体现。
在与彭德怀同志及其他指挥人员的多次交谈中,他逐步掌握了朝鲜战场的最新动态。基于这些前线情报,他主动分享了自己关于整体战略布局的若干思考。
在会议闭幕之后,陈赓立即前往朝鲜战场的前沿阵地和后勤区域展开实地调研。他深入基层作战单位进行细致考察,针对部队在境外作战过程中显现的若干实际问题,系统性地进行了归纳分析。
经过中央会议讨论研究,中共中央最终明确了志愿军的战略部署,决定派遣陈赓率领第3兵团赴朝鲜战场。这一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对朝鲜战局的审慎考量,通过调遣精锐部队加强前线作战力量。
在接到中共中央的正式任命和具体工作部署后,陈赓迅速组织回国事宜,着手进行军事力量的调配部署。
在持续工作后,陈赓顺利完成了兵团指挥机构、政工部门及物资保障系统的组建工作。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陈赓早年参加革命战争时留下的腿部旧伤突然发作。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身体透支,剧烈的疼痛使他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
由于病情所迫,陈赓不得不留在北京接受住院治疗,因此改由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先行带领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1951年8月22日,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的陈赓再次踏上朝鲜战场。值得注意的是,他此时仍保留着第三兵团司令员的职务,这已是他第二次参与朝鲜战争。
吉普车缓缓驶入3兵团驻地,这位负伤的军官艰难地挪下车时,早已等候多时的司令部人员立即围拢过来。众人难掩激动之情,争先恐后地向他汇报该兵团在战斗中的各项情况。
当陈赓抵达朝鲜战场时,第五次战役已告终结。第3兵团在该战役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作战效果欠佳,其中180师遭受了尤为严重的伤亡。
得知相关战况后,陈赓迅速组织兵团及各军级指挥人员召开会议,对180师作战受挫的具体因素展开全面分析。与会人员通过系统梳理战场细节,重点探讨了导致该部队未能达成预期作战目标的关键环节。
数日后,彭德怀司令员计划在司令部召集高级将领举行重要会议。与会人员普遍推测,针对第3兵团作战指挥问题,彭司令员必将严厉问责王近山。察觉到可能面临的追责,王近山最终选择缺席此次会议。
正如众人和王近山预料的那样,彭德怀同志步入会场时,立即环顾四周,显然是在搜寻王近山的身影。
他遍寻会场未见王近山的身影,随即向第三兵团的几位同志打听,询问为何王近山没有出席此次会议。
听闻王近山因战事失利而不敢前来相见,彭德怀当即表示:"作战胜负本是寻常之事,今日正是要总结教训的时候,有什么好回避的?"《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恰好道出了军事指挥的常态。
彭老总话音落下后,未作更多补充,随即宣布会议正式开始。
在第五次战役总结会议上,彭德怀同志重点分析了180师的作战情况。随着讨论深入,他的情绪逐渐激动起来,当场要求60军军长韦杰起立接受质询。面对连珠炮般的严厉提问,韦杰最终陷入沉默,无法作出任何回应。
彭德怀见韦杰始终沉默不语,顿时怒不可遏,当场就呵斥起来。
会场气氛骤然凝固,彭德怀的震怒令所有人噤若寒蝉。面对首长的质问,韦杰始终保持着沉默,这种无言以对的态度反而激起了彭德怀更大的怒火。
当时担任志愿军副司令的邓华感到十分焦虑,他担心彭德怀的怒气一时难以平息,可能导致韦杰处境尴尬。为此,他特意找到另一位副司令洪学智,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洪学智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提议由他亲自去劝说彭德怀。然而邓华立即表示反对,他深知彭德怀的性格特点——越是有人劝阻,他的情绪反而会更加激动。
正当两人一筹莫展之际,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起了陈赓。考虑到陈赓资历深厚且深受彭德怀器重,由他出面劝说或许能避免彭老总动怒。基于这个判断,两人最终商定前去寻求陈赓的帮助。
正当邓华与洪学智准备起身寻找时,陈赓主动站了起来。他面向彭德怀说道:"彭总,现在是用餐时间了,同志们都饿了。等吃完饭后,我们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陈赓发言后,彭德怀将军沉默片刻,目光环视在场众人,随即简短地说道:"好,我们用餐去。"
彭德怀同志正大发雷霆之际,陈赓将军简短有力的劝解立即化解了紧张气氛,在场众人紧绷的神经这才放松下来。
经过深入研讨,党中央和毛主席对第五次战役进行了系统评估,明确了新的战略指导思想。根据中央确定的作战原则,陈赓同志随后组织制定了具体的军事行动计划。
当时美军掌握着制空权,这迫使我军指挥部不得不设在条件极差的矿井里,那里阴暗潮湿,生存环境十分艰苦。
由于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且持续高强度工作,陈赓原本欠佳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这位将领不顾个人身体状况,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最终导致身体严重透支。
1951年临近尾声时,由于健康原因,陈赓不得不中断工作返回国内接受治疗。
【陈赓不是来打仗 是来地下修长城的】
1952年3月,由于健康问题,彭德怀同志返回国内休养。根据他本人的建议,中央决定委派陈赓同志代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职务。3月31日,陈赓同志第三次奔赴朝鲜战场,此次肩负着接替彭德怀同志、全面负责志愿军各项工作的重任。
陈赓就任新职务之际,朝鲜战场的形势已发生显著转变。这种变化主要源于美军部队在多次交战中接连失利,导致其指挥官麦克阿瑟颜面尽失。为挽回尊严,美军调动大批战机对志愿军驻守区域实施持续轰炸,这种攻击不分昼夜进行,且不计弹药消耗。
陈赓针对这一局面采取了特殊对策,他命令士兵在壕沟底部挖掘地道。
当敌方发动空袭时,士兵们能够快速藏身于猫耳洞内。然而这类洞穴空间有限,难以有效抵御大规模火力打击。为此陈赓指挥部队对洞穴实施纵深挖掘,在持续施工过程中,原本分散的猫耳洞逐渐相互贯通,最终演变为彼此联通的坑道网络。
陈赓在持续探索后,对地下通道的承载能力和建筑布局做出优化调整,实现了所有坑道之间的贯通连接。
经过技术升级的坑道系统已实现多功能化,既能用于人员隐蔽,也可存放粮食及其他战备物资。这些坑道逐步演变为集作战与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设施,并完全符合陈赓提出的七防标准:具备防空袭、抗炮击、防毒气、阻雨水、抗潮湿、防火源及御严寒等全方位防护能力。
在军事会议上,陈赓针对防御作战做出如下分析:"虽然美军在武器装备、火力压制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我们的坑道战术成功遏制了他们的进攻势头。"
美军引以为豪的先进武器装备在这个坑道面前显得束手无策,这种防御工事的设计极大降低了志愿军部队的伤亡人数。事实证明,该坑道系统在实际作战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1952年10月,随着上甘岭战役的爆发,美军对该地区防御阵地实施了异常猛烈的军事打击。其火力密集程度远超常规作战标准,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度。
面对美军的持续炮击,志愿军部队选择隐蔽于地下坑道中,这种防御策略使得敌方火力难以发挥实际效果。尽管美军不断发动攻势,却始终无法对藏身地下的我军造成实质性打击,最终只能陷入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
上甘岭战役期间,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依托《地下长城》这一坚固防御体系,多次给予美军沉重打击。凭借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我军最终赢得这场载入世界军事史册的经典战役。
在这场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许多美军指挥官都感到困惑不已。尽管他们调集了七个营的兵力进行连续攻击,并集中了大量火力,却始终无法攻克由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阵地。
事后调查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功运用地下防御工事体系化解了敌方火力打击,这一被称为坑道战的战术创新由时任志愿军高级指挥官陈赓将军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
美国一位高级军官在战争结束后曾这样评价:"陈赓将军赴朝的主要目的似乎并非指挥作战,而是为了建造一条规模宏大的地下防御体系。"
【结语:】
陈赓大将的军事才能与综合素质堪称典范,这种评价绝非虚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战争结束后,他立即投身于新任务,全力以赴地筹建我军历史上首个军事工程学院。
他采取同步推进的方式,在筹建学校的同时开展教学工作,以加速培养国家急需的军事技术专业人才。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有效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使教育机构能够更快地为国防建设输送合格的技术力量。
在建设和发展这所军事院校的过程中,陈赓投入了全部精力,付出了巨大努力。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旧疾再次发作。1961年3月16日,这位为军校建设鞠躬尽瘁的将领不幸逝世,终年58岁。
#百家说史#